常见疾病预防科普知识
1.人禽流感防治和食品卫生知识
禽流感病毒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进入人体传染给人,人类直接接触受禽流感病毒感染的家禽及其粪便或直接接触禽流感病毒也可以被感染。通过飞沫及接触呼吸道分泌物也是传播途径。如果直接接触带有相当数量病毒的物品,如家禽的粪便、羽毛、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等,也可经过眼结膜和破损皮肤引起感染。
人类患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后,起病很急,早期表现类似普通型流感。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大多在39℃以上,持续1~7天,一般为3~4天,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除了上述表现之外,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重症患者还可出现肺炎、呼吸窘迫等表现,甚至可导致死亡。
防治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关键要做到 “四早”,指对疾病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早发现:当自己或周围人出现发烧、咳嗽、呼吸急促、全身疼痛等症状时,应立即去医院就医。
早报告:发现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或类似病例,及时报告当地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早隔离: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和疑似病例要及时隔离,对密切接触者要按照情况进行隔离或医学观察,以防止疫情扩散。
早治疗:确诊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患者,应积极开展救治,特别是对有其他慢性疾病的人要及早治疗,经过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及使用支持疗法和对症疗法,绝大部分病人可以康复出院。
日常生活中预防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1)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该病非常重要。平时应加强体育锻炼,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不吸烟,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打喷嚏或咳嗽时掩住口鼻。
(2)保持室内清洁,使用可清洗的地垫,避免使用难以清理的地毯,保持地面、天花板、家具及墙壁清洁,确保排水道通畅;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应每天开窗换气两次,每次至少10分钟,或使用抽气扇保持空气流通;尽量少去空气不流通的场所。
(3)注意饮食卫生,进食禽肉、蛋类要彻底煮熟,加工、保存食物时要注意生、熟分开;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搞好厨房卫生,不生食禽肉和内脏,解剖活(死)家禽、家畜及其制品后要彻底洗手。
(4)发现疫情时,应尽量避免与禽类接触;公众特别是儿童应避免密切接触家禽和野禽。
(5)注意生活用具的消毒处理。禽流感病毒不耐热,100℃下1分钟即可灭活。对干燥、紫外线照射、汞、氯等常用消毒药都很敏感。
(6)若有发热及呼吸道症状,应戴上口罩,尽快就诊,并切记告诉医生发病前有无外游或与禽类接触史。
(7)一旦患病,应在医生指导下治疗和用药,多休息、多饮水,注意个人卫生。
2.怎样预防和治疗病毒性感冒?
病毒性感冒即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常见呼吸道传染病。诱因有受寒、淋雨、过度疲劳、营养不良等。患者的鼻涕、唾液、痰液含有病毒,通过打喷嚏、咳嗽、说话将病毒散播入空气中,感染他人。健康人也可由于接触患者的毛巾、脸盆或餐具等感染病毒而得病。感冒主要表现为打喷嚏、鼻塞、流鼻涕、咽干、咽痛、咳嗽、声音嘶哑等症状。全身表现有头痛、浑身酸痛、疲乏无力、食欲不振,或不发热,或低热,或高热、畏寒等症状。病程一般为3~7天。
感冒发热患者需卧床休息,注意保暧,减少活动。住处要经常通风,保持一定温度和湿度。多饮开水,吃清淡和稀软的食物。
发热较高时可用冷水擦身或温水擦身(水温以32~34℃为宜),或30%~50%酒精擦拭颈部、胸部、腋部、腋窝、腹股沟等处,或头枕冰袋。
治疗方法如下:
1.西药:速效感冒胶囊1~2粒,每日3次;克感敏1片,每日3次。两种药任选一种。
2.中成药:银翘解毒丸(片)、桑菊感冒片、感冒清、感冒退热冲剂、板蓝根冲剂、强力银翘片等适宜于风热(即发热、咽喉肿痛、流黄涕较突出)感冒。桑姜感冒片、参苏丸、感冒通等适宜于风寒(即恶寒、鼻塞、清涕较突出)感冒。
3.其他治法:
(1)食醋加适量开水点鼻。
(2)针刺及刮痧:可以针合谷、曲池、太阳、发热者加刺大椎,咽喉肿痛时可在少商穴放血;或用一碎碗片,用光滑边缘蘸油少许,沿颈椎两旁向下刮,以刮出红点为度。
(3)生姜1两,红糖1两,煎汤分3次内服,可治风寒感冒。
(4)葱白1两,切烂,用手揉搓,放鼻孔外闻气味,可治风寒感冒鼻塞。可用葱白数根,捣烂出汁,滴入鼻孔,每日1次,每次2~3滴。
(5)银花20克,茶叶6克,白糖50克,水煎后分3次,可治风热感冒。
(6)生姜少许,葱白260克,白萝卜1000克切片,放入锅内煎煮熬汤,连吃带喝。
(7)姜2片,加入一小撮茶叶,咀嚼后温水送下。
(8)生梨1个,洗净,连皮切碎,加冰糖和少许水,炖服。
(9)按摩防感冒。每天早晨起床时,或从室内到室外以前(或从温暖的房间到较冷的房间),以及洗澡以前和洗澡之后,先用手指按住水沟穴(人中),连续揉20多次,继在风府穴处同样揉20多次,到这两个穴位都感到微热为度,对预防感冒有一定的效果。
3.怎样预防肠道传染病?
发生自然灾害,尤其是水灾的情况下,灾民聚居的地方环境卫生往往较差,这里人口密集,如果水源污染,粪便、垃圾和腐烂变质的有机物质(包括牲畜尸体)得不到恰当处理,蚊蝇便会孳生,加上不注意个人卫生和食品卫生,就会得肠道传染病,如霍乱、痢疾、肠炎、伤寒、副伤寒、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为预防这些肠道传染病,要及时发现、诊断、治疗和隔离病人,搞好环境卫生,经常清扫,建立并管好厕所,不要随地大小便,粪便和垃圾定时清理(掩埋或焚烧),消灭蚊蝇孳生场所,病人的粪便和呕吐物最好加入漂白处理。淹死、病死的禽畜不能食用,应掩埋或焚烧,饭前便后要洗手,用漂白粉或漂白粉精片(净水片)消毒生活用水,不喝生水,食物尽量煮熟再吃,不吃不干净和变质的食物。
4.怎样预防和治疗肠炎、痢疾?
肠炎和病症是常见的疾病。发生自然灾害,尤其是水灾之后环境卫生条件恶化,这些疾病更为常见。肠炎的原因很多,包括腹部受凉,饮食不法,对食物过敏,吃了腐败变质的食物或受细菌、病毒感染等等。得了肠炎后大便稀而不成形,次数增加,每天二三次至二十多次,肚子痛,呕吐,吃不下饭,有的病人还发烧。细菌性痢疾是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炎症,是由污染了病菌的饮料和食物传播的,苍蝇也能传播痢疾。痢疾的症状是腹痛、腹泻(大便数量不多,常带有脓血和粘液),每天几次到十多次,里急后重(大便后仍有未解完的感觉)。中毒性菌痢多见于儿童,可以表现为发高烧、昏迷、抽风,却没有腹泻,病情凶险。患了肠炎、痢疾,病人应当休息、隔离,选用适当的抗菌药物(复方新诺明、多粘菌素、庆大霉素、氟哌酸和吡哌酸等)。肠炎和痢疾的预防见“怎样预防肠道传染病”。
5.怎样预防和治疗布鲁氏菌病?
布病是布鲁氏菌病的简称,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在我国,主要的传染源为羊,其次是猪和牛。人受感染的原因是接触病畜或其分泌物,或食用污染了病菌的生奶、奶酪。自然灾害期间,环境卫生较差,对本病应有所警惕。潜伏期2~3周,病程分为急性和慢性期。多数病例为逐渐起病。急性期的主要症状是发烧(典型的热型为波状热,发热一至几周,然后退烧,间歇3~5天至数周,再发烧、退烧,这样反复多次);多汗,尤其在退烧时;大关节游走性疼痛;肝、脾、淋巴结肿大。慢性期低热或不发热,疲乏、多汗、头痛、失眠、全身疼痛等;病程数个月乃至数年。为预防本病,应控制家畜中的布病:对牲畜进行预防接种,畜粪妥善管理,病畜应隔离治疗,严格管理畜产品。可能受感染的人要接受预防接种,并做好个人防护。
四环素为治疗的首选药,最好是四环素、链霉素联合应用2l天。复方新诺明、利福平、强力霉素等也有效。慢性期治疗比较困难,可合用抗生素、中药、理疗等。
6.怎样预防和治疗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是吃了被污染的或含毒素的食物后发生的一组急性疾病。由细菌、有毒动植物的自然毒物、真菌毒素、有毒化学物质所致。不包括肠道赊病、寄生虫病等。所食的“有毒食物”,外观可无异常,吃进的数量亦正常。细菌性食物中毒常常是突然暴发,潜伏期短,可造成整个工厂停产;非细菌性食物中毒虽多零散发病,但有的死亡率甚高。因此食物中毒是很重要的一类疾病,应加强预防工作。
食物中毒的特点是多数潜伏期较短,短时间内同时或相继有多人发病;所有病人有类似的症状,并有胃肠炎症状;发病与某种食品有关,病人均吃过同一种食物,停止食用这种食物,发病即停止;人与人之间不直接传染,没吃过同种食物的人,即使同屋居住,同餐桌进食也不发病。
食物中毒的种类很多,一般分为以下几种:
(1)细菌性食物中毒。病死的家禽家畜,其内脏和肌肉有大量细菌繁殖;食品制作人员患有皮肤病,其脓性分泌物污染了食物;饮具、食具和水源被细菌污染;凉拌食品、熟食品被污染而变质;腐烂的鱼肉、蔬菜,变质的罐头,馊饭馊菜;不干净的牛奶,变质的鸡蛋;贮存不当的风干肉或咸肉被污染或发霉;豆腐、豆鼓或臭豆腐在制作过程中被污染;发酵的米面被污染等。这些因素都可以造成细菌性食物中毒。
(2)霉变食物中毒。霉变的食物含有大量毒素,高温都难以除去,易引起中毒。小麦、大米、花生、玉米、棉籽、稻谷受潮后发霉,其中玉米、花生霉变产生的黄曲霉毒素量最多。受禾谷镰刀菌寄生的小麦,其毒素为神经毒。
(3)植物性食物中毒。可由毒蘑菇、发芽的土豆、蓖麻籽油、加工不当的粗棉油、鲜黄花菜、未腋透的咸菜等引起。
(4)动物性食物中毒。如河豚鱼、鱼胆、猪、牛、羊的甲状腺等引起的食物中毒。
(5)化学性食物中毒。因管理不善造成化学污染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如农药污染造成的食物中毒。
预防食物中毒,一是不要吃病死和死因不明的畜、禽及水产品或有怪味的食品;二是食物要烧熟煮透;三是饭后感觉身体不适时,应及时找医生诊治。